在不违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,众人也不想硬顶。>
吕颐浩虽说有识才之能,但心胸并不宽广,脾气也跟李伯纪差不多,是个跋扈的。>
不是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,政事堂众人,也不想得罪他。>
有了他的定性,杜充基本不算是正经的文臣士大夫了,杀了也就杀了。>
经过了初始的震惊,堂上诸人也就有了认知。>
无非杜充已死,口诛笔伐只是后续,该如何做,还是要看事情的进展。>
此时宰相吕颐浩要保杨少安,硬顶,反而给杨少安逃生的机会。>
如今局面,最好的处理方式,就是观望。>
心里有了对策,政事堂所属执政,也就各自垂首,算是同意了宰相吕颐浩的说法。>
扫视一眼政事堂所属的诸位执政,吕颐浩目含威严。>
杨少安在建康,是行在的藩篱,轻易不可去职。>
原因也很简单,目前的大宋朝廷,没人有杨少安一样的战绩。>
如果张浚、韩世忠、刘光世,还有另一个张俊。>
此四人有任何一人,立下大破金贼的大功,杨少安的地位都不会那么重要。>
目前对朝廷而言,能彪炳史册的大捷,无非张俊的明州大捷。>
彼时行在近在咫尺,怎么胜的,赢的又是谁,众执政心里洞若观火。>
但凡武将们顶事,也不用他一个当朝宰相,在政事堂开小会为杨少安辩驳。>
“刑不上大夫,不杀读书人,这是太祖遗训。>
那石碑所刻,流传近百年,靖康之中已经得到验证。>
文臣乃我大宋立朝之本。>
杜公美就是再不堪,也不是杨少安区区一弱冠进士可以处置的。>
如今他敢处置杜公美,以后是不是就敢效仿霍光啊?”>
吕颐浩要开小会定调子,赵鼎自然不会让他如愿。>
回护贤婿,并不一定是要说好话的,有时候激奋之言,作用或许更大一些。>
“元镇此言就过了。>
如元镇所说,杨少安不过一区区弱冠进士。>
在朝堂之下,就是我等子侄辈的小娃娃。>
年轻气盛,在座诸位哪个没有过?>
效仿霍光,元镇,此话不可再言。>
去将枢密院诸位请来,杜公美之事牵扯甚大,还是要说一下的。”>
御史中丞赵鼎紧追不放,让吕颐浩有些不快。>
赵鼎算是当今圣上信重之臣,一力要杀杨少安,到了内殿奏事。>
圣上未必不会听从赵鼎之议,折了杨少安,东南半壁就无有宁时了。>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>
与吕颐浩想的差不多,枢密院那边对于杨少安也是极为推崇的。>
枢密院主管军务,张浚的枢相那是挂职,借杨少安之功,挤走张浚。>
也是枢密院上下的共识,一个不能主持枢密院日常的枢相,那就是个摆设而已。>
政事堂与枢密院达成一致,吕颐浩瞥了一眼赵鼎,也不再多说什么。>
二比一,即便御史台有弹劾之职,那也只是言官,真正做事的还是政事堂与枢密院。>
十余人的执政团队请旨内引奏事,早有准备的赵苟爷内殿接见。>
一番唇枪舌剑之后,赵鼎带着御史中丞权江东宣抚使的帽子,准备去建康查探杜充之死的详情。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