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了私心杂念的赵中丞,在杨少安的问题上,偏颇也就明显了。>
见涉及到了骂人的那厮,宰相跟御史中丞又结阵连营。>
堂下的执政们不干了。>
事不成,杨少安折戟黄天荡,那便罢了。>
如若事成,想杨少安一介黄口小儿,遽登二三品大员之位。>
加上知兵善战,到那时,他们这些执政能有好儿?>
作诗骂人,诗才平庸也就罢了。>
但劄子上的那首诗,明显的气魄不凡。>
若那杨少安进了朝堂。>
多作几首,他们这些执政,不就成了名传千古的庸碌之辈吗?>
宰相、执政、御史台,因为杨少安的官职,当面开撕。>
赵苟爷笑看了一会儿,就给了江南东路制置使的军职。>
经过刘苗兵变之事,经过海上飘荡之旅,赵苟爷的水平也在蹭蹭的上涨。>
文职兼武职,军职再高,也就是虚职。>
杨少安太过年少,权知府已经属于超擢了。>
再升,是知府?还是宣抚使?>
杨少安的劄子,赵苟爷看过,骄横的很,跟前相公李纲有的一比。>
韩世忠之前还送来一份劄子,是关于张浚的。>
杨少安的手中笔,将张浚骂的狗血淋头。>
韩世忠算是忠良,知道将这样的劄子秘送。>
见宰相吕颐浩有些不忿,还想要开口。>
赵苟爷与内侍低语几句,那份劄子,就到了堂下各位宰执的手里。>
“岂有此理!>
黄口小儿安敢如此诽谤执政?”>
看完杨博的劄子,宰相吕颐浩怒了。>
张浚如今是枢密院正管,正经的枢相之尊,国朝执政。>
不知兵、酸儒、多读书之类,也还罢了。>
杨少安附诗是什么意思?>
教张浚读书,还是教儿子读书?>
杨博的劄子,在执政手中传阅。>
不忿之声,也渐次响起。>
在政争之中,御史中丞可以制衡宰相。>
但在排位上,赵鼎还是不如其他执政的。>
最后,杨博的劄子才到了赵鼎手中。>
细看之后,这位赵中丞脸上也带着无奈。>
杨少安这厮真是没人管教了。>
“官家,杨少安虽说口出不逊。>
但言辞之间,多是对西北战事的担忧。>
吴玠、吴璘兄弟,臣是听说过的。>
臣不知兵,但觉杨少安的措辞中肯。>
建康之战迫在眉睫,未尝不是张枢相的机会。>
枢密院的诸位,你们看呢?”>
赵鼎说完,擦了一把额头,才将劄子递给内侍。>
生生帮杨少安倒转乾坤,赵中丞也是竭尽所能了。>
“嗯!>
战事说的倒是中肯。>
西路的娄室,兵马不多,西军主力尚在,可战。>
杨少安的说法,贴合西北形势。>
张枢相如若约战金贼主力,目前看来多有不妥。>
韩世忠与杨少安在建康决战兀术。>
西北不宜大动干戈。>
杨少安的诱杀之法,算是妥当。”>
杨博损张浚的劄子,说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