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太子朱遵鋆、太子妃刘如懿一同回来的,可不只有襁褓之中朱祖柏;更有三位阁老、尚书,三杨及永诚元年的三甲胡靖、王艮、李贯三臣。>
养儿一百岁,常忧九十九,其实,他们早就想下来了。可朱雄英却给他们一一修书,让他们殚精竭虑,辅佐皇帝,为大明再操劳一番。>
他们年纪与朱雄英相仿,为官四十余载,如今皆以年逾七旬,须发皆白,垂垂老矣。所以,这次特向皇帝请以致仕,回到南京陪伴上皇。>
来不及抱重孙,朱雄英亲自降阶,将他们一一扶起,握着他们的手拍了拍,点了点头,满脸尽是欣慰。>
君臣数十载,上皇是什么意思,六位老臣都心知肚明。如今,大明依旧是盛世绵延,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。又得到旧主的肯定,感动之下皆双眼婆娑。>
“回来好,回来就好!朕与吴王两个人正孤单呢,有了你们,热闹!”>
“朕稍后命人,在宫城西侧,造一座府邸,你们住进去,咱们君臣一块养老。”>
六位老臣的子嗣家眷尽在长安,他们原本可以跟西迁臣工一般,在儿孙的侍奉颐养天年。如今结伴回到南京,便是舍不下与朱雄英的君臣情分。>
朱雄英不去长安,是舍不得离开太祖、仁宗,想着死后能陪着他们。同样的道理,他们也舍不得,对其等有知遇之恩,托之国政的君王。死了,埋在恭陵之侧,便是他们最后的愿望。>
见老哥几个眼睛的泪水要含不住了,朱允熥赶紧出来打了个圆场,今儿是团聚的日子,不许提伤感的话题,谁犯了错,待会罚酒一杯。>
“吴王之言,甚合朕心,不说那些伤感的话,马上开宴,马上!”>
上膳之前,朱雄英抱了抱朱祖柏,小家伙虽然只有半岁,但却长的甚是壮实。在他怀里呀呀的说着,还手舞足蹈,一点都没有怕生。>
“好好好,太子妃把他养的很好。赏,将文皇后的手镯也加进去。”>
“这小东西,眉眼间跟太子小时候,是一模一样。老三,看到他,是不是就看到太子小时候。”>
这话朱允熥得接,方才上皇忙着与六位老臣叙旧,他得空抱了抱。便是发现小王子,与太子年幼时,简直一模一样。>
这是个好兆头,子肖其父,大明的国祚才能永昌。三年前,太子任监军,随即攻伐帖木儿帝国,尽占其国,在朝中的威望彻底竖立起来。>
不出意外的话,便又是另一个朱文圣,父子相传,朱祖柏有这样的爹教导,自然未来可期。太祖和朱雄英坚持的嫡长子继承制,的确是此项制度最好的执行者,为子孙留了好例子。>
.......>
诚至十六年,朱允熞、朱允熙先后病逝在府中,朱雄英下旨,追复二人亲王爵位,赐葬于东陵。>
诚至十七年,吴王朱允熥于南京病逝,上皇亲赐昭武,命南京宗人府、礼部、工部,于王陵之侧竖碑一块,记录昭武王一生的功绩。>
诚至十九、二十年,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等老臣尽皆凋零,年迈的上皇,亲自主持奠仪,为老臣们浇奠,恩赏其子孙,哀荣备至,极尽荣宠。>
诚至二十一年,仿唐太宗旧事,上皇将南宫改为功臣阁,从南宫便追随左右的元从之臣,到永诚一朝的所有功臣,尽皆绘图供奉,享受香火。>
诚至二十六年,春,八十岁高龄的朱雄英,靠着武英殿前的矮榻上,看着皇太孙-朱祖柏在吴王-朱文塘调教下舞枪。>
这套枪法,是开平王常遇春的绝技,只在仁宗和常家子嗣中流传。也就是这套枪法,帮着仁宗一脉,威服三军,牢牢掌控军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