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贾、周、吴三家,如火如荼的修建省亲别墅之时。>
冯一博也买了块地。>
他打算也凑个热闹,修建新的府邸。>
现在的冯府,还是当初进京赶考时买的。>
本来是当做临时落脚之处。>
没想到这一住,就住到了现在。>
如今他官升数级,又已经入了礼部。>
若无特殊情况,短时间内很难再有什么大的调动了。>
基本算是定居都中。>
如果只有他和尤家娘仨,再加上李守中老两口。>
三进的宅子,其实也不算小了。>
这样的宅子,一般人家住个祖孙三代都绰绰有余。>
但考虑到宝钗、黛玉年龄渐长,再有个三、两年就要陆续过门。>
也是该筹建新宅,以备大婚的时候了。>
毕竟名义上是两房,至少也要分出两个院子才好。>
再加上,冯家人丁单薄。>
冯一博一直向往像贾府那样,大家聚在一处的热闹生活。>
所以,他早就打算。>
要把李守中、林如海、林姑姑等几个长辈,都接过来一起住。>
甚至薛姨妈若愿意,也都接来一起养着。>
另外尤家娘仨,妙玉等妾室,也都该有自己的院子才好。>
这就不是一个三进的院子能满足的了。>
至少也要照比金陵那边的老宅。>
何况以他的财力,再大也是建得。>
因此,这次借着修建省亲别墅的东风,>
他就准备一起把宅子建了。>
材料一起运来,比单独运输还方便不少。>
为此,他在外城踏看多处地方。>
最后,在北门外。>
临近北山根儿处的渣子坡一带。>
相中了一块地。>
这里地势起伏,像是有人整理过的痕迹。>
有四五处平地,有两三处山坡,还有一大片苇塘。>
却是正适合建园子的好地方。>
派人去了长安县问询。>
知道这里是一位退休的工部员外郎,在前几年买的地。>
又找了他在都中的族人打听才知道。>
本来那位老员外郎,想在这里建个别苑。>
谁知刚让人清理了池塘,梳理了地势。>
人就病倒,回乡养老去了。>
于是这里就荒废了下来。>
一年没人搭理,就长满了芦苇。>
冯一博二话不说,直接按照对方购买又加了两成。>
托其都中的族人,联系那位老员外郎。>
那边也用不到这块地了,于是很快就回应。>
最后以整一万两银子的价格成交。>
苇塘南面还有十几户人家。>
都是普通院落,并无豪门宅邸。>
冯一博派人过去挨家洽谈。>
一家大概三、二百两,就都同意搬走了。>
如此才算是彻底拿下这一大片地。>
冯一博之所以相中这里,有三大原因。>
一是这里临近北山,又地势起伏。>
正适合做园子。>
二是这里距离北门不远,进城方便。>
坐车到部里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