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想得少。”>
“司空大人想得多,就是忠诚如荀文若也有嫌隙,日后必将扩大。”>
“君侯贵为执金吾,却撤去许都防备,南下宛城,将许都置于危险之地。”>
“虽然是奉密令救司空大人,但是董承杨彪等人却是趁此机会安插人手。”>
“所以对于您今日的诗,有人惧怕,有人多想。主公是习惯性多想。”>
贾诩分析利弊,语言平淡,语速自然,不带一丝感情,也没有一丝偏颇。>
可是按照他这种说法,郭誉确实危险。>
“不会的!”郭嘉否认道:“司空大人不是这等人!哪怕现在有所怀疑,也绝对不会对君侯动手!”>
“那肯定。”贾诩盯着郭嘉:“只是有所顾虑而已。”>
三言两语之间,贾诩也明白了这两个人所想。>
贾诩现在还没有摸清楚郭嘉的实力才学,却也多少能够摸清楚他的想法。>
他猜的也没错,司空如今是用人之际,不会祸起萧墙之中,要夺权要整你,也应该是解决大敌之后。>
比如,打败袁绍之后,天下无人可敌手,曹操或许会出手整治。>
郭嘉也感受到了贾诩的实力:“所以,先生觉得如何?”>
郭誉和典韦相视一眼,有点吃瓜的感觉:这两人,是不是杠上了?>
“消除顾虑,自然是抓获贼人交给主公,最为适合。”>
“如何抓获?有何计策?”>
“趁着庆贺,撤离巡防。”>
这确实是个好办法。>
这群人经历了这么一场惊吓,现在应该是无比惊慌。>
一旦找到借口撤离巡防,这些不该有的兵马肯定就会出来。>
郭誉笑了:“哪里还需要这么玩?长水校尉种辑的人,想都不用想!”>
“君侯怎么知道?”>
郭嘉和贾诩立刻目瞪口呆:“有什么证据?”>
“君侯可是掌握了消息?”>
“什么证据?”郭誉毫不在乎的甩甩手:“这种事情哪里需要证据?”>
长水校尉乃是五校尉之一,当初是汉室保皇一派。>
种辑是当年大鸿胪种嵩的儿子,换做谁是保皇派,都会第一个拉拢他。>
董承拉拢他过去,很是正常。>
只是凡事都讲究这当局好不好!君侯你这么判断,好吗?>
贾诩愣了那么几秒钟,继续发问:“那么以君侯所见,他们此番动作,意欲为何?”>
“他们想要的多了!”郭誉笑了:“而且各有不同。”>
“你看吧,他们有些人是为了争夺天子,有的人就是单纯的忠于汉室,有的人就是想要个讨贼之名。”>
“什么是讨贼之名?”>
“讨贼嘛,你想想当年十八路诸侯军集结讨董,用的是什么名义?!”>
“矫诏!”>
郭嘉和贾诩恍然大悟。>
贾诩更是接着道:“这么看来,哪怕是能够从天子手中弄到小小的一封诏书,不管是哪种诏书,只要能够拿到外面去起事,袁绍等诸侯便能够师出有名,即使要和司空、君侯、荀令军等人——”>
郭嘉将他的话说完:“同归于尽。”>
“于禁咋了?为啥和他一同归家?他跟袁绍他们有啥关系?”>
典韦摸不着头脑,整个大堂上,只有他头脑简单四肢发达。>
“……”<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