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诺!侄儿现将灭景、追风送进马棚,随后就来。”戚金接过戚继光递来的缰绳道。>
戚金牵着灭景、追风从侧门入府,戚继光从正门而入,碰到了早已经在正门久后的大丫鬟王兜儿,王兜儿上前神情倨傲道:“老爷,夫人有请?”>
戚继光心底的豪情壮志瞬间被抛到九霄云外,战场上无所畏惧的名将戚继光此时不禁打了一个哆嗦。>
戚继光记得上次自家夫人的贴身丫鬟王兜儿这幅表情邀请自己,好像是十多年前自己在外面纳妾生子的事被妻子王氏发现,回到家中王氏可是穿披银鳞山纹甲,手持血凤偃月刀,一副与自己拼命的架势。>
还好当时戚继光机灵,主动认错,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,又将妾氏陈氏的次子安国过继给她,这才渡过一劫。>
为什么堂堂抗倭名将戚继光这么怂?原因很简单,戚继光与王氏结婚时,戚继光继承了祖上的职位登州卫指挥佥事,四品武职。而王氏的父亲乃是总兵南溪万户候总兵王栋。>
总兵属于几品?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,统辖兵士、编制定员、位阶不固定,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。遇有战事,遇有战事,总兵佩将印出战,结束缴还,后渐成常驻武官。总兵的品级相当高,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。>
戚继光能娶到王氏属于高攀了,此外王氏是真正的将门虎女,年轻的时候拜过名师,得到真传,武功比戚继光还厉害,经常以切磋的名义教训戚继光。野史记载王氏“威猛,晓畅军机,常分麾佐公成功。”>
戚继光之所以能功成名有一半功劳自身素质硬,另一半功劳靠两个人的支持。一个是首辅张居正,另一个就是王氏。>
戚继光起家的戚家军靠得是王氏的嫁妆才拉起来的,据说,当时戚继光与王氏为了编练戚家军,日子过得非常拮据。>
有一次戚继光买了一条鱼,王氏早晨将鱼做好后,给戚继光端上了餐桌。戚继光一看,见只有鱼头,以为王氏已经将鱼肉吃了,心中不悦,但没有吭声,默默地将鱼头吃了。>
中午时,王氏又给戚继光端上了鱼尾。戚继光心想,这一定是王氏将鱼的中间部分吃了,只给自己留下了鱼头和鱼尾,便埋头将鱼尾吃了。到了晚上,王氏将鱼腹端上,戚继光这才知道,妻子一点鱼肉也没吃,不由大受感动。>
台州战役,戚继光率部在外抗击倭寇。王氏与戚家军家属居住在新河城。大批倭寇忽然突袭而来,由于城内守军很少,成内众人万分惶恐,值此情势危急之下,王氏临危不惧,动员全城女人孩子穿上戚家军军服立于城上,倭寇首领误以为戚家军主力在城内仓皇而逃,王氏上演了一出明朝版的空城计。>
王氏有能力有魄力,对戚继光又体贴,倾尽所能支持其事业,按道理说戚继光能娶到王氏算得上三生有幸。但是王氏同时是个很有理想的女子,信奉一生一世一双人,哪怕自己生不出儿子,也坚决不让戚继光纳妾。>
性情耿直、宁折不弯的王氏可以算得上是明代女权主义先行者,可惜错生了时代,若是放在现代绝对是国民老婆的最佳人选。>
其实对于王氏戚继光亦是非常尊重的,凡事对其礼让三分,由于王氏一直随军,名将戚继光便有了惧内的响亮名头。民间故事中的“马杀鸡”和“请夫人阅兵”便由此而来。>
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明代,不孝有三无后为大,于是为了生儿子戚继光只能瞒着王氏偷偷地在外面纳妾。起初戚继光确实为了生儿子,这也是王氏发现戚继光纳妾后高举轻放的原因。>
可在妾氏陈氏、沈氏先后为戚继光生下儿子后,万历三年戚继光又乃杨氏,这在王氏看来,戚继光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