袜的一双玲珑玉足轻踩精致的红纽木屐。
看样子,她似乎是把今日的外出视作是与青登的久违的约会了。
虽然今日的出行并非是去玩耍的,而是来做调研、办正事的……但顺便陪木下舞游玩片刻,亦为不错的选择。
数天前与佐那子同行,今日有木下舞相伴……这不正是青登所期盼的“大家庭式生活”吗?
在暂且按捺住被青登的“土味情话”激起的害羞情绪后,木下舞开口问道:
“青登,我们现在先去哪儿呢?”
青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
“‘洛中’没有什么好逛的,举目望去,不是富商的豪宅就是贵人的深院,所以直接去‘洛外’吧。”
在京都,人们常用“洛中”与“洛外”区分京都的区域。
这二者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域,没有明确的区域界限,只是民间的惯用称谓。
恒武天皇(737—806)迁都平安京(即现在的京都)后,参照唐朝的长安与洛阳,开始建设新都城。
右京借鉴长安城的设计,称为“长安”。左京借鉴洛阳城的设计,称为“洛阳”。
后来,“长安”逐渐衰落,人们纷纷迁往“洛阳”。由此,“洛阳”称为京都的中心。
随着“长安”被“洛阳”替代,人们便用“洛阳”称呼整座京都城,左京改称“洛中”,“洛中”以外的京都地区则称“洛外”。
到了战国时代末期,丰臣秀吉(1537—1598)掌握政权后,为重振京都,开始大力改造都城。
他命人修筑城墙“御土居”,环绕整个京都,将御土居以内的区域命名为“洛中”,以外的则为“洛外”——这便是今日京都的“洛中”与“洛外”。
“洛中”北起上贺茂,南至东寺,西临纸屋川,东达鸭川。
在京都有这样的说法:只有“洛中”才是真正的京都,“洛外”不能代表京都。
从中可看出:京都人真的很爱搞地域歧视!
不仅歧视外地人,就连本地人也要划分出个高低贵贱、三六九等出来。
壬生乡恰好位处“洛中”,从此地出发前往“洛外”,需要走上一段不短的距离。
多亏了数天前的古牧夫妇的热心带路和详细介绍,青登对京都及其周边地带的境况,已有一个大体的认知。
因此,在拔足启程后,他便毫不踌躇地领着木下舞笔直南下。
他的目标很明确——人烟阜盛、商贸业业发达的伏见!
伏见:位于京都的南部,此地对德川家族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。
在平安时代,伏见地区乃京都贵族的别庄。
到了16世纪末,丰臣秀吉晚年在此建立了伏见城,此后开始以城下町的形势发展。
伏见因丰臣秀吉而兴盛,而其也见证了他的末路——丰臣秀吉最终过世于伏见城内。
此后,伏见城成为德川家康监视大阪的丰臣家族的据点。
发生在关原之战前夕的伏见城之战,西军先进攻了德川家康所拥有的伏见城,造成伏见城的毁灭。
但德川家康为了继续监视丰臣家,再次迅速的完成重建。
最终,德川家康在此就任征夷大将军,不久后建立了江户幕府。
小小的一座城,既见证了上一代霸主的消亡,也见证了新霸主的即位……时也,命也!
在江户时代初期,伏见城遭到废除,改建淀城,并成为淀藩的领地。
因为位处京都与大阪之间,所以此地借由淀川的水上运输成为港口“伏见港”及宿场町“伏见宿”。
古代也好,今时也罢,但凡是毗邻河流、能够利用水运的地区,其发展程度都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